Tag Archives: 生活與健康

萬事皆兒

精神科專科醫生 鄧萬豪

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工作多年,常常遇到孩子在家中或學校出現「行為問題」的求助個案,當中有些孩子並不是單單在行為上「曳」、「壞」,而是在情緒上表現出無盡怒氣及憤恨。他們經常跟同學發生衝突、跟父母或老師爭吵,並作出種種與他人對立的言行,好像對甚麼事情都看不上眼,甚至連善意的勸戒也聽不入耳。

遇到這些情況,除了要考慮情緒問題或焦慮症外,亦要留意他們有沒有出現依附障礙症(Attachment Disorder)。依附障礙症源於心理治療大師若瀚‧布比(John Bowlby)提出的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,即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極需要一份安全感,而這份安全感,大都可由父母給予。然而,基於不同的原因破壞了這種狀態,減少了孩子可獲得的安全感,他們或會變得焦躁不安,並要以千方百計去找回這份安全感。 Continue reading

治療抑鬱症的新方法

精神科專科 林智良醫生

這幾年在教協西醫診所碰見不少有抑鬱症的教師或教職員,在求診初期最令他們困擾的不單是情緒問題,也需要面對「精神科」的負面標籤,其次便是對「精神科藥物」的誤解(詳見作者在健康通識「醫生,唔食藥得唔得 ? 」2015年的刊載)。 Continue reading

病向淺中醫 — 暗瘡

趙鎮強醫生

最近有一位廿多歲的青年來求診,諮詢如何處理面上的暗瘡疤痕印。他十多歲時有暗瘡,當時自行購買一些洗面液及軟膏處理,亦曾使用暗瘡針、弄穿及擠壓暗瘡。後來面上暗瘡嚴重發炎,引致今天的暗瘡疤痕印。這不單影響他的外觀亦引致近期的心理困擾。 Continue reading

長者疫苗:預防生蛇疫苗

趙鎮強醫生

甚麼是「生蛇」(帶狀疹)?

當我們第一次接觸水痘病毒時,有三個可能:(1)接觸到而不受感染;(2)受感染而不生病(隱性感染);(3)受感染後生病(出水痘)。若受感染,病毒會潛藏在人體神經系統,將來有機會再度活躍引致「生蛇」。 Continue reading

關節藥物注射治療

骨科專科醫生 林雄偉

 常見的關節藥物注射治療通常有兩類,一種是早前比較常用的類固醇,而另一類是透明質酸(又稱玻尿酸,Hyaluronic Acid)。

類固醇由於價錢便宜而且消炎止痛的成效及速度亦佳,所以早年是相當多醫生使用的。但有一些研究文獻顯示類固醇在關節內會加劇軟骨的退化,所以並不建議重複注射。 Continue reading

慢性乙型肝炎監測和治療方法

腸胃肝臟科專科 周泰年醫生

香港有約8%的華人是慢性乙型肝炎(乙肝)帶菌者,約 30% 的乙肝患者會出現肝硬化、肝衰竭;患上肝癌的機會比非帶菌者高出100倍。
大部分患者早期沒有任何病徵,不知已受感染,通常要透過驗血才發現,甚至是肝臟功能開始衰退,才會感到不適。
現有可制止乙肝病毒複製、減低肝臟功能惡化的治療。透過定期檢查,可知乙肝病毒活躍程度,及早接受治療,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等併發症。 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