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 Archives: 老人科專科 曾美玲醫生

老友記與理遺(三)

老友記與理遺(一)   │   老友記與理遺(二)    │   老友記與理遺(三) 

老人科專科醫生 曾美玲

骨盤底肌運動:收縮骨盤底肌肉亦可以抑制不正常的膀胱收縮;在突如其來的尿意時進行骨盤底肌運動,可防止急切性失禁的發生。

藥物:有一些藥物可以鬆弛膀胱,減少急切性失禁。有些藥物可能有口乾、眼矇、心跳或昏睡等副作用,心臟病患者尤要小心。正因如此,這類藥物必須經由醫生評估及處方才可服食。而藥物亦必須要以膀胱訓練來配合,才可發揮最好的功用。 Continue reading

活在疫症恐懼時

梁佩瑤醫生

世界衛生組織當年對2003年冠狀病毒疫情有以下的描述:「人們對沙士的恐慌比疫情本身在人羣中傳播得更快,造成了社會不安。」

17年後新冠狀病毒重臨香港,社會中也瀰漫着恐慌情緒。今天,讓我借鏡當年SARS的一些研究,談談是什麼造成了恐慌?也特別提提兩個高危恐慌的群組:長者和醫護,盼望大家留意支援。

人為何恐慌?

恐慌不只在於疾病的危險本身,也在於其「不確定性」。當年SARS 的突襲造成病者急性呼吸困難入院和死亡,好一段時間人們對於病原體是什麼、它是以何種形式傳播、如何防止和治療毫無掌握。這種疫症的「不確定性」可以使恐懼倍增。

Continue reading

淺論痛風

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陳柏滔

痛風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,成因是血液中的尿酸過多,並在關節積聚,引致關節紅腫及疼痛,令患者不能活動自如。年紀大、飲酒及部分食物均可能增加尿酸的吸收和積聚,使患上痛風的風險上升。此外,某些疾病,如白血病、腎病等,亦有機會導致痛風。 Continue reading

出現關節痛未必等同關節炎

風濕病科專科 陳柏滔醫生

每個人的一生之中,必然最少出現一次關節痛,成因繁多,諸如姿態不當或過勞引致勞損;退化性關節炎亦十分常見,以年老女性居多,患者因肥胖或曾經受傷,令負重關節如膝關節及髖關節等長期承受壓力,便會誘發痛楚。不過,上述問題皆非因炎症而起,而且患者多於活動時才疼痛,關節不會有「紅、腫、熱」症狀。

關節炎與免疫力錯誤攻擊身體有關,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,以35至45歲群組、女性為高危人士;此外亦有對稱性關節炎,於手指第2及3節出現徵兆,患處可同時出現「紅、腫、熱、痛」及晨僵。要是疏忽治理,這兩個病症皆會漸漸惡化,不會自癒,後期更可演變至關節變形。 Continue reading

萬事皆兒

精神科專科醫生 鄧萬豪

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工作多年,常常遇到孩子在家中或學校出現「行為問題」的求助個案,當中有些孩子並不是單單在行為上「曳」、「壞」,而是在情緒上表現出無盡怒氣及憤恨。他們經常跟同學發生衝突、跟父母或老師爭吵,並作出種種與他人對立的言行,好像對甚麼事情都看不上眼,甚至連善意的勸戒也聽不入耳。

遇到這些情況,除了要考慮情緒問題或焦慮症外,亦要留意他們有沒有出現依附障礙症(Attachment Disorder)。依附障礙症源於心理治療大師若瀚‧布比(John Bowlby)提出的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,即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極需要一份安全感,而這份安全感,大都可由父母給予。然而,基於不同的原因破壞了這種狀態,減少了孩子可獲得的安全感,他們或會變得焦躁不安,並要以千方百計去找回這份安全感。 Continue reading

治療抑鬱症的新方法

精神科專科 林智良醫生

這幾年在教協西醫診所碰見不少有抑鬱症的教師或教職員,在求診初期最令他們困擾的不單是情緒問題,也需要面對「精神科」的負面標籤,其次便是對「精神科藥物」的誤解(詳見作者在健康通識「醫生,唔食藥得唔得 ? 」2015年的刊載)。 Continue reading

腸癌篩檢 可以點選?

腸胃肝臟科專科 周泰年醫生

大腸癌是香港現時最常見的癌症。政府將於今年九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。讓我為大家探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篩檢方法。

大腸癌高危因素

  • 50歲或以上
  • 家族史(如近親在六十歲前患大腸癌)
  •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遺傳性腸病
  • 肥胖、缺乏運動、經常進食紅肉及加工肉製品、少進食蔬果、飲酒及吸煙

Continue reading

退休理財小百科之 M.I.P.

精神科專科 林智良醫生

最近有幸參加母校校慶,得知年事已高的陳校長已撒手塵寰,心裏自然覺得難過。 從老師口中關心當年和藹可親的陳太太時,聽到的卻是令我滿不是味兒的爭產風波。 原來陳校長有兩個物業,晚年中風後將其中一個物業轉名給其長子,其他子女在他死後才發現而對簿公堂,當然也難為了左右做人難的陳太。 Continue reading